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与入侵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ASFV 感染早期自噬促进衣壳蛋白 p72 的降解和病毒衣壳解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
非洲猪瘟(ASF)是由ASFV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已经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采用胞吞和巨胞饮两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病毒进入细胞后如何脱衣壳并开始子代病毒的复制,其分子机制尚未得到阐明。
该研究发现ASFV感染早期,部分病毒粒子进入自噬溶酶体完成病毒的脱衣壳,促进病毒复制。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宋洁等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发现ASFV感染早期标记的病毒粒子与自噬体标志物共定位,且部分病毒粒子可进入自噬溶酶体。研究发现病毒粒子衣壳蛋白 p72被E3 泛素连接酶 Stub1泛素化,泛素化的p72 在分子伴侣HSPA8的介导下与自噬受体p62结合进入自噬体,随后在自噬溶酶体中完成病毒脱衣壳过程,促进病毒基因组的释放和病毒早期复制。该研究揭示了ASFV一种新的脱衣壳机制,为理解 ASFV 感染和入侵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开发抗 ASFV 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
看到这,我蒙圈了,你呢?
该说点人话的时候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感染猪的早期阶段,是如何利用细胞里的“自噬”过程来帮助自己脱掉外壳、释放病毒基因组,从而开始复制的。
再简单来说:
1、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对猪非常危险的病毒,已经让全球养猪业损失惨重。
2、病毒进入猪的细胞后,需要“脱掉外壳”(脱衣壳)才能释放出它的遗传物质,开始复制和感染更多细胞。但之前科学家并不清楚它是怎么完成这个“脱壳”过程的。
3、这项新研究发现,在病毒感染的早期,细胞里的一种自我清理机制——自噬,会被病毒利用。
病毒的外壳蛋白(p72)会被细胞内的“标记系统”(E3泛素连接酶Stub1)打上“拆解标签”,然后被另一种分子(HSPA8)送到“回收站”(自噬受体p62),最终在“垃圾处理厂”(自噬溶酶体)中被分解,释放病毒基因组,从而帮助病毒开始复制。
4、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它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一种新的“入侵和复制”机制,为以后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总结一句话:病毒会“骗”细胞用自己的清洁系统来帮自己脱外壳,好让自己繁殖。 科学家发现了这个“骗局”,为对抗病毒提供了新线索。
来源:大畜牧综合,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