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界的代表,正在北京出席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吴德始终把关注的目标聚焦在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上,继提交了关注循环农业、产业扶贫两个提案后,他又相继提交了“关于发展茶旅游业,助力我国茶区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破解‘猪周期’难题,保护养猪生产者积极性的建议”两个提案,既着眼于全国整体产业发展布局结构,更为“川茶”、“川猪”等四川省着力打造的金字招牌产业发展贡献了智慧。
让“农民养猪不亏,居民吃肉不贵”
作为猪营养研究专家,吴德对我国猪产业尤为熟悉,他表示,我国是养猪大国,年出栏生猪7亿头,年产猪肉5500万吨。从事养猪生产的从业人员达到9000万人,年产值近2万亿元。中国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表明养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但养猪产业一直存在“猪周期”现象,给我国养猪产业的稳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所谓“猪周期”是生猪和猪肉价格呈现出明显的波峰与波谷交替的经济特征,形成了“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
“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肉价上涨,周而复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猪周期”时间比较长,高低价格波动时间为2-3年,价格波动幅度在1-2倍;随着规模化养殖数量增加和信息、交通的快速发展,高低价格波动时间缩短为6-12个月,价格波动幅度在1.5-2.5倍之间,许多养殖户如不能准确把握“猪周期”的变化,养殖亏损相当严重,即使能把握“猪周期”的变化,也会出现“辛辛苦苦养三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情况。
为了稳定猪周期,保障猪肉供需平衡,做到“农民养猪不亏,居民吃肉不贵”目标,借鉴美国应对“猪周期”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
吴德建议:大力加快和推进生猪期货市场和价格保险的建设。
建议构建中国生猪期货市场,实行现金交易的期货合约,由农业部每季度发布一份生猪行业报告,供期货定价参考。
同时成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每周会对各品种期货持仓情况予以报告。
在此基础上,制定《农业风险防范条例》,由保险公司实行生猪价格保险和收益保险,前者直接保障价格,后者则是保障养殖利润,让生猪期货市场和生猪保险共同防范“猪周期”发生。
破解猪周期难题,科技不可少。吴德建议要加大科技投入,攻克养殖环节的关键难点,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应对“猪周期”的能力。他分析,我国生猪出栏率为157%,显著低于养猪发达国家的170%,母猪年提供肥猪比欧美发达国家低6-8头,料肉比高10%以上,这些都提高了养殖成本,进一步通过品种选育、饲料营养、疾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突破,可以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针对企业盲目逐利的特点,他建议实行生猪养殖登记制度,宏观调控养殖规模,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构建生猪养殖产业链利益分配均衡机制。从种猪培育、生猪养殖、生猪屠宰、食品加工到放心肉连锁专卖,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并适度限制和约束下游产业链的利润,确保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均衡性,进而缓解“猪周期”波动频率。
此外,他还从加强猪肉冷链物流建设和猪肉产品深加工,鼓励规模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构建生猪养殖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吴德,男,1967年生,四川南江人。1991年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做访问学者,2007年晋升教授。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1年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3年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1年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科研基地场长,2003年任副所长,2010年任所长,2017年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农业部动物抗病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动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1999年加入民盟,现任民盟雅安市副主委,民盟四川省委委员。
主要从事猪繁殖营养研究,提出母猪系统营养原理,构建了母猪系统营养参数与配套技术,显著提高母猪单胎和终身繁殖力;阐明了营养调控母猪情期启动、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存活及胎儿发育的部分机制,建立了提高母猪发情和配种率、降低妊娠母猪胚胎死亡率、增加母猪泌乳量的营养技术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农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科技部社会力量大北农科技成果奖2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50余项;主编和参编“十一五”规划教材及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