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畜牧网
大畜牧网
邀请
当前位置:首页>关注>生猪行业下一个方向是“规范化”

生猪行业下一个方向是“规范化”

生猪行业下一个方向是“规范化”
猪价进入大幅下行的几个月里,业界的舆论比任何一次猪周期来得都“放肆”和“无奈”。最近猪价跌着跌着上演了一个回马枪,由于收枪极快又变成了昙花一现,这让无数业内“高手”纷纷吐槽:

这是市场行为还是人为操控?

养猪大企业联合提价还是屠企联合操控?

什么价格才叫合理出栏?

一大批散户和猪企或将退出?

其实这也不是吐槽,是真的疑惑。

非洲猪瘟在我国暴发三年来,政府出资救市,推动了养猪规模化发展。

为什么越规模化价格越不稳定?

这次猪价下跌,政策体系建设是不是应该有更大的举措?

生猪养殖的下一个方向是什么?

规模化的路应该怎么走?

社会关切亟待回答。

2018年8月非瘟暴发以来,我国生猪产业进入一个边恢复边治理的阶段。恢复的工作目前“已经提前完成任务”。治理的工作也已经做了很多,包括信息化市场化体系的完善,更多的是在养猪业的产业发展管理上做了不少工作。社会上普遍了解的就是大企业的茁壮成长,养猪规模化比重提高,另一个就是散户养殖被重新得到支持和保护。目前,我国养猪业的总体布局基本合理,方向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补上了短板,纠正了偏差,制定了新规,形成了养猪业新的结构布局和管理手段。包括生猪期货的上市,表明我国服务养猪业的市场化手段越来越完善。

价格下跌,一开始是合理的回归,但目前这种状况已经不科学了。如果抵不住亏损的企业退出行业,“稳产保供”又要重启。真是“打脸”。那跌了又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是真涨假涨?

市场上的分析有以下几条:

1、跌破成本线使养猪户惜售,尤其是二次育肥户,价跌时抗价压栏。屠企在收猪难后,又通过提价来刺激养户卖猪。

2、不少人把下跌上涨归结为集团猪企联合操控,认为是他们带动养猪超速恢复,当前又凭借高市场占有率,联手操控市场实现提价目的。

3、作为本轮猪价下跌的符号“超大体重猪”经历这波暴跌后在夏季不能继续压栏只能卖了,加之猪价调低后对消费的提升也促进了猪价反弹。

4、国家发改委6月28日发布公告称目前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收储工作,这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提振。

那么,这些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

其实,一些主体针对市场的行为选择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我们现在需要找到抑制某些不当行为的根本措施。应该说,一直以来市场和政府都把“稳产保供”的希望寄托在大集团猪企身上,或者说是寄托在养猪规模化上。“规模化养猪将成主流”,还是目前专家的基本判断。理由是规模养殖户以及龙头企业在此轮产能恢复中抓住政策和市场红利得以快速扩张,而小散养殖户受疫情冲击、资金局限等因素影响,恢复速度比较慢。

其实呢?

记者最近在四川西南两个县采访发现,这些山区散户没有受疫情影响,反而是受了价格下跌影响。但他们依旧可以抵挡得住。有研究发现,过去几个周期,自繁自养的成本不比大型养殖企业高。据养猪业内统计,一个猪周期下来,小散养殖户出栏的生猪平均每头可盈利三四百元。目前,行业内普遍认为,规模养殖未来将占主导地位,中小散户成为有效补充。这个观念的转变或者确立是养猪行业这次波动最大的收获。散户的蓄水池作用不可小觑。“稳产保供”要立足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目前中老年农民能自主经营的产业并不多,养猪成为把农民留在乡村的重要抓手。

事实也证明,每一次波动中被淘汰者与规模大小不相关,上市企业也照样有被淘汰的。猪价下跌凶猛的时候,有猪企头部企业想托市不是也没有托得起来吗?这说明,价格波动与规模化没有直接关系。规模化是养猪产业内部的事情,是生产管理的问题,而价格波动是市场的问题。与整个市场供应、调控、消费相关。所以,要突破猪周期,仅在“业内”打转转是突破不了的。行业管理问题需要用法规来规范,也需要政策来加持。目前,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法规修订完善以及行业监管亟待加强。

比如说“超大体重猪”的问题。这个特殊的“大猪压栏”现象是养猪主体看涨猪价导致的。据报道,目前猪只体重超过500斤上市的存在一定比例。520斤的“超大猪”可供应478斤猪肉,而220斤的标重生猪只能供应176斤猪肉。超大猪除了加大猪肉供应量,还降低了生猪养殖效率,增加了饲料“浪费性”需求。据统计,超过250斤后,肉料比快速提升;超过350斤后,肉料比值在3.5~4.0,而正常生猪养殖肉料比值在2.7~2.8。所以,防止“超大猪”上市是行业管理的重要任务。大连商品交易所1月8日上市的生猪期货将生猪期货交割标准品的均重范围设置为100至120公斤,单体体重范围设置为90至140公斤。屠宰法对此虽然没有法规,但是屠宰设备对体重是有要求的。

我们一直在学习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很多领域我们已经有所超越,比如一些猪企的“规模化”水平。但是我们规模化的效益效果为啥不行?

我们大型猪企目前的股价在纷纷下跌。我国养猪业现代化第一个阶段学习了规模化,目前应该向第二个阶段转型——规范化。这才是发达国家养猪业规模化运行的实质。规模化是形式,规范化才是实质。我们的企业把规定都挂在墙上,他们的企业把规定刻在骨子里。我们目前要追赶的就是规范化,要在管理上加持,在全行业全市场管理上加持。比如对超大猪的问题,要实施全面管控,既然期货交割有了规定,屠宰企业也应该配合执行,国家收储过程中也应该给予呼应。

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的目标是将全国猪肉年产量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并提出探索建立生猪产能调控机制,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规模养殖企业为重点,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指标,设定能繁母猪和规模猪场的最低保有量,完善调控政策。这让我们看到了转型的模样,正在启动“量变”向质变的转型,正在接近现代化管理的实质。但是,我们还要建立行业发展监管机制,监督法律法规的协调执行,推进全行业向规范化管理迈进。

没有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就只是个“阶数”。

来源:中国农网,作者孙鲁威,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在此留言,我们将进行删除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关注养猪养猪企业

正邦科技:未来3-5年成本是行业的主线,公司第二季度成本下降已超预期

2021-7-1 14:42:24

关注

百年农史大事记

2021-7-1 14:57:37

大畜牧网
广告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