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1249L是非洲猪瘟病毒基因转录调控“分子开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样品中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结构,阐明了pM1249L在病毒基因转录调控中的分子开关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非洲猪瘟对全球生猪产业构成严重威胁。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庞大,转录表达极为复杂,其自身编码的RNA聚合酶系统(vRNAP)如何精准调控不同病毒基因转录的时空表达,进而完成在易感动物体内的高效复制,机制尚不清楚。
该研究利用标签病毒从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样本中纯化出病毒vRNAP,并利用冷冻电镜解析了该复合体精细结构。发现了病毒蛋白pM1249L参与病毒vRNAP复合体的形成,在病毒转录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病毒复制早期充当多种临时转录因子角色,启动vRNAP活性,而在病毒复制晚期利用其C端结构域促使vRNAP失活。早期合作研究发现病毒蛋白pM1249L参与病毒衣壳组装及包装过程(Science,2019),本研究又揭示了pM1249L参与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形成,作为分子开关调控病毒基因转录的新功能。该研究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为非洲猪瘟抗病研究提供新的候选靶标。
现在换个频道,来说点人话吧!
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
简单来说,非洲猪瘟是一种对全球养猪业危害很大的病毒性疾病。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非常庞大,它如何精准控制自己基因的表达,从而在猪体内高效复制,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冷冻电镜,首次看清了非洲猪瘟病毒中一个叫vRNAP的“复制机器”的精细结构。
他们发现,病毒中一个叫pM1249L的蛋白质在这个“复制机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就像一个“分子开关”一样:
在病毒复制的早期,pM1249L帮助启动这个“复制机器”,让病毒开始大量复制;
而在病毒复制的晚期,pM1249L又会让这个“复制机器”停止工作。
这项研究揭示了ASFV感染和致病的关键机制,为开发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新靶点(比如针对pM1249L设计抑制剂)。
总结一下,科学家找到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一个“基因开关蛋白”pM1249L,它像智能定时器一样控制病毒复制,为攻克非洲猪瘟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大畜牧综合哈兽研,仅供参考。